說到我國農產品品牌現狀,有觀點認為,我國農產品多還處在售賣原材料階段,沒有品牌、包裝、分級,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盲目生產,基本處于低級重復水平,亟需走上品牌化之路。
為何品牌如此重要?早在2013年,習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專門指出過:“品牌是信譽的凝結。一個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確立起來,就可以成為質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會放心購買和消費。”
曾有人說,未來20年,世界看中國,中國看農業,農業看品牌。1月23日,農業部網站更是發布了《農業部關于2017年農業品牌推進年工作的通知》,通知稱:為加快品牌創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決定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正式吹響了2017年中國農產品品牌的號角!
1、2017年為中國農產品品牌推進年
這是建國以來,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將某個具體年度命名為農產品品牌年,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視,也突出了農產品品牌在現階段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中的核心地位。
2、成立農產品品牌工作領導小組
農產品品牌工作領導小組,將是農產品品牌推進工作的核心。預計將由國務院和農業部相關領導掛帥,農業部和相關部委的相關骨干組成,并吸納國內優秀的農產品品牌營銷專家和學者共同組成。
3、強化農產品品牌頂層設計和制度創設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應該是國家戰略,也應該由國家來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創設。這其中有很多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問題,需要解決,主要包括:1)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主體資格和管理,2)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農產品企業品牌的母子關系處理,3)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經費來源、政府補貼和經費使用,4)如何利用新媒體促進農產品品牌營銷,5)品牌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標準化,6)如何持續提升品牌農產品的質量,7)如何利用電商平臺加速品牌農產品銷售,8)如何利用農產品特色區建設促進農產品品牌化,9)農產品品牌化如何幫助農民增收,10)如何保證消費者和農民的雙贏局面,11)如何發揮專業農產品營銷機構的作用,12)如何使優質中國農產品走向世界。
4、召開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大會
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大會,將成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亮相和宣傳的窗口和舞臺。圍繞大會召開的品牌農產品推薦、評選、宣傳、營銷、銷售,將成為各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農產品企業品牌爭奪的焦點。
5、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農產品,因其強烈的地域特色,使農產品品牌也必然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打造強勢農產品地域品牌,首先就要做好農產品生產的區域規劃,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使消費者在選擇和購買農產品時,自然聯想起該農產品生長區域的地域特色。同時,打造著名的農產品特色區(如美國加州的陽光地帶),也有利于使該區域的各種農產品相互助力,形成“聚合優勢”,“聯合出海”,共闖市場。
國家如此重視發展農業品牌,這次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確立2017年農業品牌年的核心,就是要樹立農業品牌,以品牌帶動整個產業鏈。
其實近年來,我國多個地區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已先行。以多品類農業品牌麗水山耕和單品類品牌靈寶蘋果為例,為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借鑒經驗。
作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級市麗水,2014年,在政府強力推動下,正式推出了“麗水山耕”品牌。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品牌培育,以統一品牌形象面向消費者,通過創建覆蓋全市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并構建起一套比較科學、完善的“母子品牌”運行模式,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實現了子品牌產品溢價,不僅走活了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道路,也帶動了全區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讓農業供給側改革落到了實處。
目前,加入其中的當地農業企業有140多家,涉及當地9大農業主導產業,至今實現銷售逾11億元,產品平均溢價30%以上。
和“麗水山耕”一樣,傳統的區域公共品牌靈寶蘋果近些年通過品牌構架調整,采取“母子品牌聯動、核心品牌突出”的模式,也在全國打響了“靈寶蘋果”大品牌。以積極推進“子品牌”培育工程建設,引導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建設“子品牌”。
此外,為了有效在全國范圍內打響靈寶蘋果的區域公共品牌,在對外傳播上,所有加盟靈寶蘋果的子品牌,實行統一包裝、統一品牌形象。近年來,靈寶市還通過果品線上宣傳、重點市場專賣店門頭統一工程,以及靈寶蘋果村媒體場營造工程、靈寶蘋果移動售賣長廊示范點工程等,來強化品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傳與推廣。
專家們也非??春棉r業品牌化。對此,《電商參考》記者專訪了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郭紅東。他認為,農產品涉及種類類型豐富多樣,和小麥、大豆這類基礎農產品不同,茶葉、大米、水果等農產品亟待建立品牌。然而,由于中國長期以來一家一戶分散式的小農作業,往往使這類農產品無法保障產品標準,繼而使農產品品牌無法有效落地。
郭紅東表示,以“麗水山耕”、“靈寶蘋果”為代表的一系列農產品品牌的長足飛速發展,對于中國其他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區域性品牌的成功建立往往離不開當地產業農民的抱團發展與龍頭企業的帶頭推動。“農民合作社核龍頭企業要做農業品牌的先行者。” 郭紅東說,當農產品品牌真正建立后,才會讓農產品實現溢價。通過對源頭農產品品質的把控和保障,將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品牌更好地獲得消費者心智認同。
郭紅東認為,在農業供給側全面深入改革的當下,引入“互聯網+”同樣會給農產品帶來拓寬品牌發展空間的機會。“例如‘麗水山耕’,就是通過品牌化+組織化+電商化的互動,使原來不成規模氣候的小品類分散農業基于電商平臺的品牌塑造,解決了原本產銷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了當地農業品質溢價,繼而提升了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