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電商第一股”,最終要與納斯達克告別了。
2021年2月3日,如涵控股宣布,已與RUNION Holding Limited和RUNION Mergersub Limited簽訂合并協議與計劃(私有化協議)。據協議,RUNION Mergersub Limited將與如涵控股合并,如涵控股將繼續作為存續實體繼續存在,并成為RUNION Holding Limited的全資子公司。
而這一決議,從如涵上市至今,還不到兩年。
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號稱“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
但與日前上市股價暴漲的“短視頻第一股”快手相比,“網紅電商第一股”的行情并不那么樂觀。彼時,如涵控股上市發行價為12.5美元,募集資金為1.25億美元,而開盤價為11.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8%;當日收盤大跌37.2%至7.85美元,首日市值為6.5億美元。
實際上,從一開始,如涵的上市之路就是拼著一股勁在硬撐。
在上市前,如涵的虧損已經顯而易見。借殼登陸新三板后,如涵曾發布2017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其當期營業收入為3.05億元,扣非后凈利潤為-1730萬元;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7756萬元,扣非后凈利潤為-461萬元。而此后的財報也是虧損不斷。
與此同時,如涵對單項業務的依賴極其嚴重,但嘗試開發的新業務卻并沒有明顯的成效。
2014年,如涵成功孵化網紅張大奕,開創“網紅營銷”新商業模式。隨后,這一模式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如涵也獲得了賽富亞洲、君聯資本等眾多資本青睞。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如涵對張大奕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根據如涵財報,在2017、2018、2019三個財年前三個季度的收入中,張大奕分別占據了收入的50.8%、52.4%和53.5%,一半以上收入全部來自于同一項業務,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事。
果然,危機在不久之后就出現了。
2020年4月,如涵控股剛剛上市一年,天貓淘寶總裁蔣凡的妻子在微博上喊話張大奕,稱張大奕招惹其老公蔣凡。隨后,二人因此事在事業上受到巨大打擊,蔣凡被記過處分、降級,同時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張大奕的網店銷量更是大幅下滑,業績受損,如涵的市值也飛速蒸發。
唯一營收占比過半的業務受損,如涵在納斯達克的腳跟已經站不穩了。
雖然,如涵控股在6月發布2020財年業績報告顯示,2020財年如涵GMV突破40億,服務收入激增101%的強勁財務,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但張大奕事件的余波還在,如涵無法抓住這一時期的電商紅利。
2020年11月,上市未滿兩年的如涵控股聲稱,公司董事會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沈超于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每ADS 3.4美元)的價格將公司私有化。
在此次的聲明中,買方RUNION Holding Limited將以每股0.70美元(或每ADS 3.50美元)現金,收購買方集團尚未持有的如涵控股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買方集團對如涵控股的估值約為3億美元。
離開納斯達克,也許成了如涵控股最后的歸宿。
總的來說,在網紅經濟發展還不成熟的時候,如涵對此所進行的嘗試,對張大奕等網紅的孵化,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價值。造成如涵退市的內外因素也許錯綜復雜,但對于“網紅電商第一股”來說,能夠摘下IPO大旗,就已經證明它成功了。
只是任何成功都并不是永久的,如涵在一次次成功中,已經精疲力竭,失去了面對風險的能力。退市后,它的價值將會被如何利用,是否還能創造當日的輝煌,已經很難預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