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們因為上網買東西更便宜而選擇電商平臺?,F在,我們卻因為選擇電商平臺而買到更貴的東西。
12月30日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稱,對京東、天貓、唯品會三家企業開展自營業務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調查,并依法作出處罰決定,分別處以50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三家電商平臺均出現多處“先提價后降價”、“價格標示虛高”、“濫用全網最低價標語”等做法,構成了價格不正當行為,侵犯消費者權益。涉及商品主要是在網站“京東商城”、“天貓超市”以及“唯品會”上售賣。
對于本次被罰,京東、天貓、唯品會均已進行回應,表示將按照相關部門要求對所涉問題進行全面整改。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透露,本次調查的線索主要源于“雙十一”前后消費者反映的網購消費問題。實際上,一年比一年更為盛大的雙11,已然造就許多消費泡沫和陷阱。
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在今年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計27天監測期內,系統共收集有關促銷規則類負面信息915029條,相關負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較多。
而在這些負面信息當中,不少消費者吐槽電商平臺大數據殺熟、優惠規則過于復雜、不合并付款無法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等,直指促銷套路多。
各電商“會玩”,也不是第一天了。
2018年,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雙11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一個月內,超過1/4的電商樣本先提價后降價,更有商家宣稱降價,實則暴漲近4成。
在微博搜索“先提價后降價”,也能得到多個媒體報道新聞或是多條消費者吐槽內容。例如,有網友表示“雙十一價錢竟然比55盛典還要高,果然雙十一都是先提價后降價比平常高”。還有網友稱,部分商家為了防止消費者看到歷史價格曲線,發現先提價后降價,還將商品進行下架再上架。
有意思的是,在各類社交平臺上,總潛伏著一些“薅羊毛群體”,他們反其道而行,致力于利用商家的優惠規則,計算出最劃算的購買方案,以“薅羊毛”,是所謂的“精明消費者”。
但這些群體之外的更泛消費者,其實也是各電商平臺“薅羊毛”的對象。因為除了明降暗漲,電商平臺還深諳大數據殺熟等套路。
近期,有網友在微信公眾號發表《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聲稱同樣的地點和商家,在美團上購買會員和不購買會員的配送費用不一,且多次與美團方面溝通處理無法得到解釋。
隨后,美團會員殺熟這一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少網友曬出自己使用會員和非會員身份下單的費用截圖,紛紛表示會員身份的配送費更高。此外,還有網友曬圖稱,開通美團會員時也會被殺熟,同一時間有的用戶需要15元,有的僅需要5.5元。
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張,一觸即發。
雖然體量大如京東、天貓、唯品會這樣的實體商品類電商平臺,或是如美團、攜程這樣的服務型電商平臺,近年來均被官方點名,被消費者投訴,但其消費陷阱仍屢叫停而不止。
個人認為,在消費者日益覺醒的今天,各電商平臺應學會在提供商品、服務上創新,而非如何制定復雜優惠規則上創新。
無論是先提價后降價,還是大數據殺熟,都是對自身的一種“慢性自殺”。熱衷于不斷拉新的電商平臺,自然明白用戶是核心。但為何就不明白,給用戶設下消費陷阱,只會讓其慢慢流失。
如果從一開始就打算只留下“待宰的羔羊”,那最終只會發現羊越宰越少,“殘忍的屠夫”名稱卻已傳得眾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