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網友:她是優秀的辯手,但她的辯論方式我不太喜歡。
黃執中(國際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馬薇薇反應快,善于表達。但她最大的特色是雖然看上去很犀利,可她確是一個很細膩的人,而這一點細膩,一般人不會注意到。
在云端傳媒的“野蠻生長”的戰略發布會上,“奇葩女魔頭”馬薇薇再一次吸引了媒體的眼球,這位辯論高手將擔綱電影《最美不過初相見》的編劇,讓眾多網友大呼驚訝的同時也讓不少粉絲對國產青春片有了新的期待。
不少人對馬薇薇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強勢又犀利的辯論高手”和“得罪不起的女人”。不過,如今看來,這些標簽似乎都已過時。作為新入娛樂圈不久的女藝人,馬薇薇身為大齡轉型女青年經歷了哪些變化?又是如何在競爭殘酷的娛樂圈里奪得一席之地的?
艾問每日人物今日為你盤點——“金句女王”馬薇薇的成名之路。
2014年,由愛奇藝和米未傳媒推出的一檔網絡娛樂辯論脫口秀節目——《奇葩說》捧紅了一眾“奇葩”,而天生善辯的馬薇薇則是其中翹楚。她憑借著嚴密的邏輯與富有感染力的表達瞬間俘獲了眾多粉絲,人氣之火爆一度直逼娛樂圈一線大咖。
其實,早在參加《奇葩說》之前,馬薇薇在華語辯論圈里就已經是一位風云人物。她是中山大學辯論隊的核心力量,曾作為主力三辯參加200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并為母校奪得冠軍。在攻辯的過程中,她總是笑瞇瞇地抓住對手要害,因而被稱為“溫柔一刀”。連“寶島辯魂”黃執中也常開玩笑說:“馬薇薇是令人膽戰的對手。” 有辯神之稱的林正疆曾坦言:“我不懼怕任何一個四辯,除非那個四辯旁邊坐著三辯馬薇薇。”
的確,凡是聽過、看過馬薇薇在比賽中表現的人通常都會以一種仰望的姿態欣賞、折服于她。但辯論在當時并非一種職業,無法以此為生。因此,2005年從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馬薇薇到廣州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當起了教師。2009年,她辭職赴珠海結婚,和前夫一起經營餐廳,做起生意。
《奇葩說》這個欄目接續了馬薇薇與辯論的緣分,也成為她人生的轉折點。2014年春,剛剛離婚的她收到節目組的邀請后毅然北上,參與錄制。“他們一開始跟我說,這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我來了之后發現這其實是一檔新型的節目,它把辯論脫口秀化了。”
不是每個專業辯手到了《奇葩說》都能轉換自如,原先以溫柔可愛示人的馬薇薇為了適應《奇葩說》的舞臺摘去了偽裝的面具,用一種更具煽動性的表達方式來增強自己的感染力。事實證明,邏輯與綜藝感并存的馬薇薇正是節目組要找的那類人。最終,她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打敗一眾對手,毫無懸念地成為《奇葩說》第一季冠軍,并因此而得到了一個幾乎有點詭異的稱號——“奇葩之王”。第一季結束后,人氣爆棚的馬薇薇忙不迭地參加各類活動,從此開啟“藝術生涯”。
成為“奇葩之王”后,馬薇薇迅速從一位小眾明星變成了大眾網紅。類似選秀明星,節目播出時的“虛高”人氣并不代表大眾的長期關注,艾問認為,馬薇薇之所以能夠在“后奇葩時代”一直保持較高曝光度與人氣主要是把握住了以下幾點:
一、轉戰綜藝與自媒體!
不得不說,馬薇薇趕上了好時代?;ヂ摼W視頻行業的興起與綜藝節目飛速發展極大地拓寬了大眾對傳媒行業的認知和期待。米未傳媒通過《奇葩說》積累了大量粉絲后,順勢推出以馬薇薇為核心的談話類綜藝節目《黑白星球》,應該說,馬東將《黑白星球》放在米未大戰略的先行位置上,是謹慎小心同時又志在必得的一步妙棋。而馬薇薇則憑此節目順利完成了從辯手到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身份過渡。
與此同時,頗有公知形象的馬薇薇常常在微博上就熱點事件發表觀點,得到大批年輕人的響應。深諳自媒體傳播之道“奇葩”與粉絲互動頻繁也在一定程度保持了馬薇薇的話題性。
二、頻繁跨界增曝光!
通過做節目、拍廣告、客串電影、參加時裝秀與各種商業活動,成名后的馬薇薇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完成了從圈外人到圈內人的身份轉變。各類活動讓她的媒體曝光率一直維持得不錯。
三、不拼顏值拼大腦!
對于自己進軍娛樂圈的決定,馬薇薇坦言:長成我這樣的想要跨界需勇氣。一直“憑感性做決定,靠理性去執行”的馬薇薇清醒地知道不務正業的危害。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言:參加不同的活動只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歷,我所專注的還是口才類的節目。
的確,對自身“顏值”缺乏信心的馬薇薇通過口才類節目展現著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豐富社會閱歷、深刻人生感悟、犀利獨到的觀點與不掉書袋的幽默風趣。有人說,她是獨立知識女性價值觀最新銳的代表人物,她的語言是看似殘忍卻真有療效的“心靈雞湯”。